最近有一部電影,《腦筋急轉彎》(Inside Out),裏面有一個叫怒怒(Anger)的角色。怒怒總是容易暴躁,極度生氣時,頭上還會冒火。想必我們的生活中,都會遇到一些像怒怒這樣的人吧?
這天我遇到了像怒怒那樣的學生。七歲的他生著悶氣,隨意揮著羽毛球拍,不聽老師說話。他嘟著嘴說:“我生氣了!”
孩子 :我討厭老師!真的真的很生氣!
我(平靜) :那麽生氣啊。
孩子 :是!我討厭老師拿我的書給別人!
我(平淡) :噢。
孩子 :她搶我的書!
我(平淡) :真的非常生氣哦。我剛才看到是你從老師手中搶走書本的。
孩子 :是她先搶的!我想狠狠地揍老師一頓!
我 :看來你很憤怒。不過,打人是不對的。
孩子 :我不管! 我在學校也一樣打人!太生氣了!是老師的錯!
我(覺得不對勁):你太生氣了! 但是,這樣說,是不對的。
孩子(頭上冒火):就是太生氣!是老師讓我生氣的!是老師先開始的!如果她沒有搶走我的書,我就不會生氣了!我現在很生氣!我不能停了!
到這裏,該怎麽反應呢?
不知所措?“嗯。。。不是的。。。”然後走開?
認輸?“哦,對不起,不要生氣了。”
憤怒?“豈有此理!讓我來打一打!”
這樣的狀況,連專業的職能治療師也要傷腦筋。這位職能治療師說得對,並非每一個方法都適合用在每個孩子身上[¹]。同樣的,對待自己的家人、朋友、同事、客戶,也不能用同一種方式。
有時候,人們純粹想要有人理解他們的感受,並不需要任何人對他們講道理。人內心最深處,就是想要有人了解自己。不只是孩子們,就連身為成人的我們,也是這樣。因此,很多人在聊天的時候,都是在和人分享自己的事情,希望有人可以明白自己的感受,也希望被人接納。
因此,不要只有自己說話,也讓對方說話吧!(鄭明析)因為人們都希望被接納,所以溝通的第一步,就是必須先了解對方。在任何對話中,先讓對方說話,了解他們的看法。怎樣才算是真正了解對方呢?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安靜並且專心地聆聽是必要的。很會說話的人,並非滔滔不絕的人。他們首先都很會聆聽。
聆聽,就是放下手上的事情,看著說話的人,專心地聽。[²] [³] 聽一聽對方的感受吧!他現在是開心、難過、生氣、失望,還是擔心?為什麽他有這樣的感受呢?現在他希望得到怎樣的幫助?
一般人常犯的錯誤就是,一邊做其他事情 (看著手機、看著電視、閱讀、東張西望),一邊隨意地聽。說話的人,尤其是敏感的小孩子們,看到對方沒有專心聆聽,會因此感到不滿,有時甚至感到失望而不想再繼續說話。
可能有些人會擔心。
“如果我聽對方說話,他可能不聽我說話。”
這樣的想法是不必要的。好好解開對方的內心吧!若強解就會心情受傷、生氣、內心受傷而遠離對方 (鄭明析)。很多人會急著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,或者急著改變對方的想法。如果雙方都是這樣想,根本無法進行溝通,結果就會發生誤會或者爭執。有時候,對方可能心想:“反正你都不想聽,那麽我不要說了,繼續讓你誤會好了!”
為了避免溝通中斷,身為聆聽者,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: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納的 [²]。接納對方的感受,代表你尊重他,即使你不認同他所有的行為。
以上述的例子來說,不管對方的情緒有多麽糟糕,還是要接受,因為這是對方對於事情的自然反應。站在這個孩子的立場來看,自己的書本是很寶貴的。書本被拿走了,讓他覺得不被尊重而非常憤怒。但是站在老師的立場來看,只是向他借一本書而已,沒有必要那麽生氣。如果自己只是站在老師的角度來看,就會覺得這個小孩真是無理取鬧,脾氣太壞了。相反的,當自己降低自己的身份,站在孩子的立場看時,就會理解他生氣的原因。
對於其他人也應該這樣。不管你面對的人,是憤怒,是興奮,是提出投訴,是提出建議,是積極,還是負面,先聆聽吧!先思考對方的感受, 站在對方的立場,再來解決問題。
溝通,是雙向的。[³] 有說話的人,也有聆聽的人。少了一方的努力,溝通是無法達成的。從今天開始,首先成為了解對方的人吧!
不要只有自己說話,也讓對方說話吧!(鄭明析)
參考:
1. OT_Jeong 《小孩不聽話就是要打啊!不然要幹嘛? 》
2. 阿黛爾.發伯 Adele Faber 伊萊恩.瑪茲麗施 Elaine Mazlish 《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。怎麽聽 孩子才肯說》
3. 《有效溝通,從聽開始》
原文發表於此,由作者授權,禁止隨意轉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