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老師教我的那些事】第6課:擁在懷中的垃圾

當大水侵入我家時,我無法回家。當我開車回到家時,屋外的水已經退去,然而屋內的水位有膝蓋那麽高。

整間屋子被黃泥水覆蓋,一片黃澄澄,根本望不到水面下的東西。我嚇傻了,一時反應不過來。家人忙著把水撈出屋外。剛回到家的弟弟馬上行動,加入撈水行列。此時還下著毛毛細雨,辛勤勞動的他,臉上已分不出是汗水還是雨水。

當他在水中移動時,被突然冒出的幾個玻璃酒瓶嚇到了。哎,這是從哪裏跑出來的酒瓶啊?我們家是滴酒不沾的。

突然腦中閃過今早的畫面。那是祖父收集的酒瓶。近期他很愛收集別人丟棄的垃圾。這些酒瓶只是一小部分的收藏而已。他還收集了別人的頭盔、破鞋子、水瓶、鐵絲等等。家裏的報紙、紙袋、舊衣物、油桶都在他的收藏範圍內。可以想象我家是個怎麽樣的場景。

爸爸媽媽嘗試勸他丟掉,可是他很固執,不想聽。妹妹曾偷偷地丟掉幾個瓶子,不料卻被他發現瓶子不見了,被他碎碎念了一段日子。原來他每天都會點算他的收藏。天啊!

為什麽要緊緊抓著沒有價值的垃圾呢?

要丟棄錯誤的想法很難,過程中會感到非常煎熬,但是自己一定要舍得割棄。當人面對兩種絕然不同的想法時,會經歷認知失調(cognitive dissonance)(費斯汀格,1957) (Festinger, 1957),以兩種方式呈現:(一)邏輯上的不一致。比如,鹽是鹹的,但是如果嘗到酸的鹽,就會產生認知失調。(二)態度和行為上的不一致。比如,知道自己血壓高不能吃得太鹹,自己卻總是挑口味重的食物。

一般人經歷認知失調時,會感到緊張壓力。為了舒緩這種壓力,人會以三種方式減少失調。第一,改變自己對行為的認知。比如,安慰自己說自己是因為一時忘記才這麽做的;第二,改變自己的行為。比如,喝酒的人不再喝酒;第三,改變自己對行為後果的認識, 比如,喝酒的人認為自己喝酒喝了40年還很健康,證明醫生是錯的。由此可見,人非常清楚自己的認知失調。然而,腦僵化的人無法理智的作出正確的決定。

對於認為錯誤的部分是正確的,而且那想法已經固定下來的人,就算讓他觀看並聆聽正確的部分,他的腦中還是無法輸入。”明明有更好的事物在眼前,可是認知觀一旦錯誤了,也會認為是沒有價值的事物而嗤之以鼻。

像我的祖父那樣,就算我們買了新的床給他,他還是想把浸過黃泥水的舊床收起來,還碎碎念說幹嘛要買新床呢。我們也不和他多說了,說什麽也白費力氣。

僵硬的想法、僵硬的腦、僵硬的認知觀,是引導自己到生命之路時最大的敵人。’倘若沒有丟棄該丟棄的部分,患難風暴來臨時,只會帶給自己更大的傷害。就像祖父收集的玻璃酒瓶,要是被大水打碎,玻璃碎片流入屋內,想必我們都會被割傷。這只是小事。當自己的人生走到分岔路口,一定要勇敢丟棄錯誤的想法,才能走上活路。

參考:
1 Festinger, L. 1957.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.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.
2《心理學理論精粹》2000 福建教育出版社。主編:葉浩生

原文發表於此,由作者授權,禁止隨意轉載

麗虹

畢業於心理學系,現為輔導教練,教導兒童與青少年關於良好態度和溝通技巧,是基督徒。
擅長講課和面談,卻不善於和人閑聊。
平時有點嚴肅,上課很搞笑。
空閑時會閱讀、寫文章、跳zumba。
比起中餐,更喜歡面包及西式甜點。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