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老師教我的那些事]第3課:正常還是不正常

有些家長帶孩子來上課時,很緊張地問:“教練,我的孩子是不是不正常?”有些朋友也會誤認為我的學生是“特別”的學生。大學念心理學時,最常聽見別人說:“哦,你都在研究那些不正常的人,是嗎?”

所謂的不正常是什麽呢?

一般人都會聯想到精神失常無法邏輯思考的人。大學時修過2個學期的統計學,也有提到何謂“正常“。這是做研究的人都應該知道的基本。工程、醫學、社會學、心理學、市場調查等等,都需要應用統計學。為了察看整體狀況,會把數據化成正態分布 (normal distribution)。圖表呈現鐘形曲線 (bell curve)。通過這個鐘形曲線就可以看出大多數人是處於什麽狀況。

比方說,把全級成績化成正態分布。我們就可以看得出多數人(34% + 34% = 68%)的成績是多少分。處於鐘形曲線兩端是少數。鐘形曲線左邊的少數2%人是考得非常差的人,右邊2%則是考得非常好的人。在這鐘形曲線裏所看到的68% 的人,就是所謂的“正常”人,也就是多數人。

假設多數學生分數平平,只考到30-40分,那麽只要你考到30-40分之間,你就屬於正常。即使你只考得60分,也有機會成為考得非常好的人。相反的,假設多數學生分數很高,都考得90分,那麽你唯有考到90分才算正常。即使你考得80分,也可能成為成績差的人。

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統計學無法全面區分不正常行為。倘若一個社區裏有100人,99人都是憂郁癥患者,只有一位思緒清晰的醫生。統計起來,那位醫生反倒成為不正常的人。這不是很可笑嗎?

因此,單看全體的狀況是無法區分正常和不正常的。心理學把一個人的生理狀況、認知、意識和行為都涵蓋在評估範圍內。在各方面無法適應,影響生活作息,甚至造成傷害,才算是不正常。例如強迫癥、燥郁癥、自閉癥、精神分裂癥等等。

不過,以人的認知觀來判斷是不完全的。在神的眼中,怎樣生活才是正常的呢?

隨著流行趨勢,不論小孩、少年或成人都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。我常常看見小學生圍成一圈玩遊戲卡。有時有一、兩個學生不愛玩遊戲卡,就無法融入朋友圈當中。有些孩子會問他:“你好奇怪哦,我們都在玩,你不玩嗎?”就這樣間接地被標簽為“不正常”。在間接的群眾壓力下,原本不玩遊戲卡的孩子也開始玩遊戲卡。

在成人的世界裏也常出現類似的狀況。周圍總是會有很多聲音出現,要你跟隨。你賺了人生第一桶金嗎?你下班後不去娛樂嗎?工作這麽辛苦,花一點錢吃貴一點的食物,不要緊吧?你的孩子不上補習班嗎?花點錢投資,不要緊吧?

多數人跟隨的趨勢並非都是好的。人的腦長時間接觸某樣東西,久而久之就會被該樣東西影響,以致腦往哪方面僵化。

如果自己正面思考並實踐,腦就會往好的方面變好;
如果自己懶惰,腦就會往懶惰的方面變懶惰;
如果自己邪惡地思考並行動,腦就會往惡的方面變惡;
如果自己用錯誤的非真理思考並行動,腦就會變硬而擁有錯誤的思考。——鄭明析牧師

現代社會把一些文化視為正常,比如遲到、暴力的電子遊戲、語言暴力、利益主義、冷漠的社會文化。這是因為人的腦長期接觸而習慣了,導致沒有分辨清楚而形成的。

原文發表於此,由作者授權,禁止隨意轉載

麗虹

畢業於心理學系,現為輔導教練,教導兒童與青少年關於良好態度和溝通技巧,是基督徒。
擅長講課和面談,卻不善於和人閑聊。
平時有點嚴肅,上課很搞笑。
空閑時會閱讀、寫文章、跳zumba。
比起中餐,更喜歡面包及西式甜點。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